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三尺讲台育桃李,四季耕耘守初心。从手握第一支粉笔的那天起,教师的“时间”便成了照亮学生的“单位”。今天,我们聚焦几位教师,以第一视角,讲述光阴的故事。
一幅画,触摸情感温度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杨升在授课。记者 陈瑶 杨嘉琪 摄
我是杨升,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站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讲台30多年,我时常思考:何为美,何为教?在这方特殊天地里,这些问题的答案被不断重塑。
1991年秋天,当听说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缺少美术教师时,我毫不犹豫地来到这个岗位。踏进学校,偌大的校园异常安静,偶尔有学生走过,有的用手语交流,有的拄着盲杖探路。年轻的我意识到,在这里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耐心和创造力的对话。
当站在讲台上,我进一步体会到特殊教育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深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教学必须像水一样,顺应和变换。对待听障学生,我要把无声之美转化为视觉语言、触觉体验,所以,我的课堂上总是元素丰富,校园里的啾啾鸟鸣、沙沙树叶响,都可以化为教学“用具”。
我在教学时更多让学生用感官“触摸”世界,比如在三年级的一节课上,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并画出自己的手。有时候课堂上没有特定要求,同学们只需要画出自己最熟悉的场景,或聚焦劳作的父母,或描绘恬静的校园;有时候我会把课堂延伸到美术馆、山野间,激发同学们用各自的方式去感受、去创作,这些画作反而更接近艺术的本质——美不在于形,而在于心;不在于技,而在于感。
站在特殊教育讲台上,教美术的意义是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学习如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2014年,教育部提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我开始教授高中绘画课程,帮助他们为大学梦而努力。令我欣慰的是,高中班的学生已有逾百人进入西安美术学院、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学习。在这过程中,我越发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不仅在“教”,更在“育”。我希望我教授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技能,而是更好生活的可能,也希望他们通过在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活,学会表达自我、与人沟通,不断增强自信。
回想这些年,我教同学们如何调色、如何构图,但同学们也教会了我很多——他们教我看见声音的形状、听见颜色的旋律、触摸情感的温度。他们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双向的照亮。(记者 陈瑶 杨嘉琪 整理)
一封信,共诉山海
福建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佳怡。(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是张佳怡。22岁这一年,我离开家乡、离开学校,加入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队友一起踏上了西北的土地,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中学度过了难忘的一年。
支教,成为我迄今为止做过的最勇敢的事,也是我一生都要珍藏的宝藏时光。
将时间拉回2024年9月1日,到达黄铎堡中学的那天,好似一场五彩斑斓的梦——孩子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像一群小蝴蝶,扑闪着闯进了我的世界。我站在讲台上,忐忑不安、满怀稚嫩却又无比真诚。
渐渐地,通过一天天的相处,我们都露出了“真面目”。初次见面,他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乖巧、懵懂却透露着陌生。直到我们每天都要一起走夜路,护送他们回宿舍时,常听到他们的小声抱怨:“真黑啊!”正是因为这样的漆黑,6月底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格外清晰的北斗七星,而他们眼里的惊喜和口中的惊呼,构成了那个夏天最美好的景色。
他们常说:“我们或许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但您一定是我们最崇拜的老师。”然而这位孩子们“最崇拜的老师”,也曾对母亲去支教充满不解。我的母亲是一名重点中学的教师。“为什么要离开我去那么远的地方支教?”我和母亲常有着这样的对话,而这些疑问,在我看到支教团招募的通知时烟消云散。一个普通的傍晚,我作出了和母亲一样的选择。
原来,母亲对教育无声的奉献,早已如种子般落进我的心田。守望麦田,或许不止为收获一季金黄。
成为一名援宁支教地理教师后,我意识到对于黄铎堡中学的学生们来说,地理并不简单。我清楚记得,第一次质量检测,因为班级平均分未达到我们的目标,所有的孩子如同“小大人”一般,语气中满是遗憾:“就差一点点!”所以期末前,我们一起把书翻了一遍又一遍,全班同学眼睛亮闪闪地说:“这次我们一定行!”我知道,这是他们想送给我的一份礼物。当我回到家乡,收到这份优秀的成绩单时,心中满是感动,我们做到了。
跟我一起回来的,还有165封厚厚的信,见证着我们之间的双向奔赴与牵挂。
学生在信中写道:“谢谢老师带着一腔热血来到我们这里。”也有人说:“老师,我知道读书不是为了‘逃离’,我想像你一样,先走到很远的地方,再选择回到这里,因为这里需要好老师。”这一刻,我知道支教不是单向的给予和教导,而是一场双向的启迪和滋养。我们约定:要在更大的世界里重逢。
于是,他们认真地向我发出邀请:“老师,等我考去福建师范大学看海的时候,您一定得带我去!”
如今,我仍会收到学生的来信,我明白这是孩子们对我的信任,也是对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所有支教老师的认可。
这些跨越山海的来信,向我展示着他们的成长、困惑、梦想与勇气,预示着他们生活中的一扇窗正温柔地向我敞开,而我们将共同绘制一幅更有生命力的人生地图。(记者 杨嘉琪 整理)
一张地图,描绘星辰大海
备课中的王伯明老师。记者 杨嘉琪 摄
我是王伯明,作为银川英才学校的地理教师,从教31年里,我画过无数次的世界地图,是学生眼里的“地图先生”。
每一次画地图的过程,都是我带孩子们“周游”世界的过程。“从挪威开始到瑞典、芬兰,抵达波罗的海,这片海域像一颗巨大的琥珀,镶嵌在北欧与中欧之间;泰国的南部是狭长的马来半岛;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到格陵兰,穿越北冰洋回到阿拉斯加……”
通过这幅世界地图,七年级学生们认识世界、汲取地理知识,也认识了地图背后的我。
我认为,学习地理最关键的就是要会读图,地图被称为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更是学习地理的灵魂,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注记缺一不可,如同我们的人生。
学生总说:“我们喜欢您,不仅因为您地图画得赞,更因为家事国事天下事您事事关心,每次都能带给我们新的信息。”“看到您能手绘地图,我感到非常惊讶,对地理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兴趣。现在,我的地理知识也在日益长进。”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我想让他们知道,地理并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生活中会用到的知识。我们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衣物,通过地图规划路线,甚至分析城市内涝成因、理解地震带分布、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不仅能有效规避自然灾害风险,还可以转化为具体的生存智慧……正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要更了解自己,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要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如今,我的手绘不再局限于地图。有一年毕业,我曾经的地理课代表找到我,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他想去北京上大学,为了鼓励他,我在他的校服上画了一个“万里长城”。十几年间,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我,让我在校服上绘上他们的心愿:理想的大学和职业、喜欢的城市、喜欢的球星、建筑物等等。现在,每年的毕业季,都成为我最忙碌的时候,白天要完成教学,放学回家拎着一大包校服,有时会画到凌晨,忙并快乐着。
后来,许多学生拿着校服来看我,说:“老师您看,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谢谢您的手绘和签名。”这份独特的纪念载体,见证着青春和梦想,也传递着温情,连接着我和学生的共同记忆。
我想,作为老师,我不仅收获着“被需要”的幸福。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到更远更大的世界,就是对我莫大的精神鼓励。(记者 杨嘉琪 整理)
一束光,照亮你我未来
六盘山高级中学历史教师白月。记者 杨嘉琪 陈瑶 摄
有句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是白月,是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一名历史教师。2011年,我15岁,离开了家乡同心县,开始了在六盘山高级中学的求学生涯。美丽的校园、优秀的教师,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潜心求学、追求理想的沃土。在这里,我度过了充实、幸福的三年高中生活。
当时,校园里流传着两位教师的励志故事: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的历史教师马谏君和化学教师张磊。他们毕业后带着一身本领,毅然决然地“飞”回了六盘山高级中学,立志要努力改变更多山区孩子的命运。
我们成为了他们的第一届学生,见证了他们作为教育者的初心和理想。他们对教学充满了热情,课堂氛围活跃,每个课间都在解答学生的问题;他们对每位学生都很用心,会记得每个学生的生日,送上专属的礼物;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会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表演歌曲,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教师的光芒,也听到他们说:“一定要像授业恩师们对待自己一样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知识和爱温暖学生们的心灵。”
由此,成为一名教师的种子也这样扎根在了我的心里,我怀抱着这个梦想,一直坚定地努力着,最终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
毕业后,虽然面临多样选择,但我和我的老师一样,选择回到了母校,从他们的手中接过了粉笔,学着他们的样子站在了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
我想,这是属于六盘山高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默契,续写着“老师如明灯,照亮千万星辰”的故事。
今年是我在六盘山高中任教的第7年,曾经的老师们成为了我的同事,我依然在向他们学习。为了汲取经验、找到自己的讲课风格,三年间,马谏君老师的课堂我从不缺席,学习如何更好地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今年,学生李昕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也回到了这里,跟我成为了同事,她说:“老师就像一束光,能点亮学生的路。我终于成为了能给学生带去光和温暖的人,我的梦想实现了。”
老师和学生的接力,让星星点点的光相遇,也让学校成为散发温暖的大家庭。无论大家走得多远,最终都会顺着记忆的线,找到回来的路,点亮更多星辰。(记者 杨嘉琪 陈瑶 整理)
一首歌,共振梦想音符
“新手教师”张娟迎来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记者 杨嘉琪 摄
我是张娟。2025年9月1日下午,在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湖畔分校,作为一名“新手教师”,迎来了我的第一节音乐课。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走廊上,站在一年级(3)班的教室门口,我仿佛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与上课铃声共振。两个月前,我还在宁夏师范大学的毕业典礼现场,如今已经站在了讲台上——这个从小就萦绕心间的教师梦,终于要在这一刻成为现实。
“上吧,不要紧张!”我攥着装满星星奖励的信封,推开了教室的门。几十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带着好奇、试探和腼腆。昨晚备课熬到半夜的场景犹在眼前:我在查阅教参、观看前辈老师的教学视频后,将那首再熟悉不过的《小星星》反复拆解重组,最终决定将简单的儿歌变成有星星手势的童谣游戏。裁剪了20多颗星星,每一颗都带着期许——希望星星不仅是奖励,也能构筑起我和孩子们关于第一节课的共同回忆。
充分的准备让我信心十足,用歌曲和孩子们开始了第一场互动。一边唱、一边用手指在空中画星星的瞬间,孩子们的目光从好奇、探究逐渐变得亮晶晶的,就连角落里一开始低头的小女孩也举起星星卡片跟我一起晃。我忽然明白:所谓成长,不是从教室座位走到讲台的距离,而是当你看见自己带来的光落入另一双眼睛时光束加倍照亮回来的过程。
今年9月10日,我即将迎来第一个教师节,作为教育事业里的一颗螺丝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托举一个又一个学生,点亮更多梦想。(记者 杨嘉琪 整理)